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3-4-18 09:51:24

平凉末代韩王疑踪:最后一支抗清义军的领袖




                                                                          韩王留下的石牌坊


                                                                             明代青花小碗(翻拍)


                                                                          哥釉观音瓶(翻拍)


                                                                 二龙戏珠梅枝耳瓷瓶(翻拍)





                                                              韩王龙形香炉(上图)及铭文(翻拍)


                                                                        韩王曾圈占柳湖公园


                                                                       王孙就埋葬在小村的背后


                                                                                   王子坟远眺


                                                                             平凉城内的明塔


          他们曾高高在上,他们曾贪得无厌,他们也曾惨遭屠戮,他们也曾参加了抗清斗争,成为坚持抗清最久的农民起义军的精神领袖。

      韩王,明初分封在甘肃平凉的朱氏子孙,留下了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往事。五百年后,曾经的王孙,早离我们而去,如今能找到他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吗?寻迹韩王,揭开末路王孙的神秘面纱。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3-4-18 09:52:44

                                             荒野古墓

       平凉城外,有一个叫庙底下的小村。小村背后的大山中有座古墓,乡亲们把这座墓叫王子坟。传说,曾经有一位王子埋葬于此。对于这位王子的身份人们众说纷纭。然而,当地村民认为,这里埋葬着一位韩王。事情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埋葬的王子真是韩王的后裔吗?如果是那么他会是哪一位呢?

       这是一个初春的午后,我们找到了家住在平凉隍庙巷一带的刘玉林。刘玉林今年60多岁,长期研究平凉地方史志,曾任平凉博物馆馆长,熟知平凉境内众多文物点。我们特地请他带路,去寻找末代韩王的迷踪。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寻访者,刘玉林非常热情,见面后匆匆寒暄几句,我们便出发了。离开平凉市区,我们一路往东,直奔距离平凉40多里外的那个小村,去探寻王子坟的秘密。从平凉市区往东,大部分人沿着高速而行,一路上畅通无阻,直达目的地。刘玉林建议,我们不要走高速公路,有条新修不久的公路,可以直通那里。刘玉林说,那条路上车少路平,而且可以随时停车,拍照比较方便。

       在刘玉林的指点下,我们直奔平凉火车站。果然,非常顺利地找到了那条新修的公路。顺路前行,刘玉林给我们讲述了王子坟的来由。刘玉林明确说,王子坟就是韩王子孙的墓地,但究竟是哪位王孙的墓葬,却无法确定。明代分封在平凉的韩王一系,亲王、郡王多达70人左右,现在很难确定那里究竟埋葬着哪位王孙,只能留下诸多的谜团和猜测了。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3-4-18 09:53:58

       韩王是明初分封在甘肃的几位王爷之一。如今,人们都知道朱元璋分封在甘肃的王子中,名气最大的是肃王。肃王先封于甘州,后迁移到兰州。到了清代,兰州上升为省会城市,故而人们对肃王的功绩,越发看重,却往往忽略了其他几位王爷。
   “论贡献,韩王对平凉的贡献丝毫不弱于肃王对兰州的贡献,但如今知道肃王的人多,听说过韩王的人却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刘玉林说。
      岁月久远,再加之明末、清初战火摧毁,以及清政府有针对性地铲除朱氏子孙,韩王留在平凉的遗迹并不多。庙底下村的王子坟是我们要去的第一个目标。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一处三岔路口,向东可通往索罗,向南可通往四十里铺镇。由于没有走老路,刘玉林的记忆在此刻有些模糊了。
      停车等过路行人询问。新路上的行人不多。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一辆三马子,开车的乡亲非常热情地给我们指路。我们顺路向东而行,穿过一座小桥,在公路的拐弯处,找到了一户村民,经过再次确认后,这里就是庙底下村。
       我们向一位四十多岁的村民询问王子坟。他说,王子坟就在村子背后的山里,好找得很。我们沿村中一条很窄的乡间便道上山。顺着山路,东拐西拐,很快就穿过了小村,然后又从一座砖瓦厂边经过。此时,小路紧挨着砖厂取土的崖边,极其狭窄。我们小心翼翼地通过后,发现这里已经到了半山坡上了,山下地形大致是两山夹一河的走势,河流自然就是泾河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是沿着这条川向西而行的。我们脚底下的砖厂生产正红火,对面的潘原古城则很寂寥。而王子坟就在前面不远的山洼中。顺着山路,我们慢慢找到昔日的王孙墓地,可惜已经看不到多少遗迹了。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3-4-18 09:55:47

      刘玉林说,他曾经多次来到王子坟考察,那时能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坟包,墓室是用青砖砌就的,依稀能感受出昔日王孙的气势。可惜的是,三四百年后,仅仅剩下了土堆而已。
      如此宏大的墓葬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王族呢?
                                       前后两王
      平凉是控制西北的交通要地,这里既是通往西域的最为便捷的路径,也是连接塞外的要道。历史上游牧民族曾多次袭扰平凉,并且进而通过平凉进袭关中。
      明初,徐达、冯胜等人率军攻取甘肃后,明政府为加强对甘肃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朱元璋又在甘肃大封诸王,以便让他的儿子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朱元璋先后分封了23个儿子为王,其中在甘肃的有肃王、韩王等。
      其实,韩王最初并不是封在甘肃。刘玉林给我们揭开了韩王分封在甘肃的秘密。实际上,最先分封在平凉的并不是韩王,而是安王。安王是朱元璋的二十二子朱楹,洪武二十四年分封,永乐六年就蕃来到平凉。可惜,这位王爷是个短命王侯,在平凉就蕃六年就死了,估计岁数也不大。由于没有后人,只能身死国除。
      明初,亲王的待遇非常高,不仅有属官,而且有众多的护卫甲士。这些护卫甲士是国家专门划拨给亲王们的,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在朱元璋的思维里,亲王们或屯兵于腹里,或驻防边塞要地。他们同在中枢的太子遥相呼应,以“立太子为天下本”、而“用宗室以为天子屏藩”,就可以永保朱氏王朝的天下了。然而,让朱元璋料想不到的是,他采取的措施,的确防范了权臣的作乱,但给儿子的造反提供了便利。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他的孙子手里夺得了天下。分封在平凉的安王死时,朱棣早已夺得了天下,有了夺天下的经历,对分封在各地的兄弟们便异常提防。不仅收缴各地王孙们的兵权,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让王孙们只拥有虚名,没有实权。到了后来,对藩王的管理更为严格,即便是出城扫墓也要批准后才能前往,更严禁各王私下相见。
      安王的去世,正中朱棣的下怀,不用费多大力量就取消了一位王爷。安王去世后,谥号为安惠王。
       刘玉林说:“安王的墓地,在安国乡的泾河北岸,一个叫油坊庄的地方。这座墓葬构造为‘亞’字形,整个墓葬由墓室、甬道等组成,长近70米,宽达38米,墓门高达2.3米,涂着朱红色。当时,陵园的面积更大,南北长达312米。”
      安王死后,他的王府空置了下来。十几年后,原本分封在开原(今辽宁铁岭一带)的韩王,看上了安王的府邸。韩王的封地开原,距离蒙古草原非常近,为了安全起见,他只能长期滞留在京城。朱棣上台后,一方面极力打压手掌兵权的兄弟们,一方面又作出关爱兄弟们的姿态。这时,长期滞留南京的韩王就成为施恩的对象,于是,韩王就被改封了。
      韩王的分封可谓是历经波折,他始封于洪武二十四年,永乐五年第一代韩王韩宪王去世,葬在了南京安德门外,永乐八年韩宪王的儿子即位,但是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才接替安王,被改封在平凉,直到宣德五年才到平凉就蕃。
      此时,明王朝已经是第四位皇帝了。从江南水乡来到黄土高原的韩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3-4-18 09:57:31

                                          昔日王孙
      离开韩王墓地,我们从原路返回到市区,继续寻找韩王留下的蛛丝马迹。此时,初春的太阳,如同巨大的火球缓缓西沉。这一情景,让我们想起了那些昔日的王孙。
      明代的藩王,似乎是历代藩王中最为悲催的王孙。朱氏掌天下时,他们受到了皇帝的严厉管束,无所事事。等到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横扫四方时,藩王又成为首当其冲的杀戮对象,当清人入关后,作为朱明后裔,他们又遭受了空前惨烈的清洗追杀。那些王孙不仅性命不保,就连相关的记载也大量缺失。如今人们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遗物、遗迹,寻找那些王孙的踪迹。
      返回平凉市区,我们直奔市区内的宝塔公园。这里原本是韩王所修的延恩寺所在地,到了明英宗天顺年间辟为正学书院。韩王将此地原有宝塔进行重修,前后费时大约30年之久。如今这里成了崆峒区博物馆的所在地。
      韩王在平凉城内的遗迹,这里算是最多的了。汽车在公园门口停车后,我们徒步进入公园。公园不是很大,散落着几座牌坊,几组仿古建筑,最显眼的就是公园一隅的那座宝塔了。虽在初春,但公园内却很整洁,游客寥寥,这一刻公园内极其寂静。
      刘玉林带着我们来到公园的一座石牌坊前,停住了脚步。此时,落日正好打在牌坊上,暖暖的光线给牌坊涂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这座牌坊是纯石头制成的。刘玉林说,这座牌坊和明塔是韩王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迹了。
      当年修塔时,人们在塔边上修建了一座东岳大帝庙。石头牌坊便是东岳大帝庙的遗迹。牌坊为三层飞檐式构造,最上面是斗拱飞檐笼罩下面,四个巨大的石柱支撑,牌坊下面则点缀着各种石兽。基座上雕有二十八宿。尤其是为了彰显皇家威仪,专门雕刻了龙凤。牌坊的正面匾额上书“东岳泰山行祠”,后面匾额上则写着“永护封疆”。正面匾额的落款有“嘉靖、韩王、重建”的字样。可惜年代久远,石兽已经有些残破了。最引人关注的是牌坊上的一只飞舞的凤凰。明代工匠们高超的制作技艺,在此时得到完美体现。看上去,凤凰栩栩如生,即将腾飞。
      从京城到偏远的西北就蕃,那些王子王孙吃了一番苦头。明朝时,平凉距离长城防线不远,而距离平凉七八十公里外的固原,即为长城的九边重镇之一。当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围绕着长城,曾经多次爆发激烈战事。平凉城内也是间谍出没,刚就蕃韩王就提出了迁徙江南的想法。终究,还是藩王为羽翼的想法占据了上风,最后韩王不得不在平凉落脚。韩王府邸自然是工部派人依照王府的规制,在安王府邸的基础改造而来。王府占据了平凉城内四分之一的面积,周长达5里。
      明代藩王的生活前期奢华,后期随着王子王孙众多,许多王孙的生活走向困顿。韩王凭借着特权,侵占土地,修建别院。明世宗实录中记载,陕西,韩王兼并山田市肆,孽杀无辜,占据了平凉府的大半土地。当时,今甘肃境内的各地归陕西管辖,故此有“陕西”一说。韩王还将柳湖据为己有。 “春风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唯有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的诗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昔日的王孙是多么的众多。
      韩王的子孙多到了什么程度呢?刘玉林说:“韩王子孙众多,有郡王19位,镇国将军40位。其他的更是不计其数。一年仅仅供给这些王孙的禄米就达到19个平凉县的收入。”
      那些王子王孙们为了过上奢华的生活,难免要四处积累钱财,大兴土木,这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纪念的遗迹遗物。韩王一系在平凉城内修建诸多的建筑,他们或者新建寺院,或者出资修建书院,亦或者修整道路城墙。这些建筑见证了明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3-4-18 10:00:11

                                             末路王孙
   平凉人把历代韩王及其郡王的坟墓称之为王子坟。人们曾经做过统计,这些王子坟多达七十座,实际上如今留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完整的墓葬几乎没有。人们还发现,历代的王子坟都是空的,似乎并不是遭受了盗墓,而是经过统一的公开发掘。显然,只有在明亡以后才能出现这种情况。此时,明亡后,统治平凉的只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政权和清政府。显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不大可能有组织地挖掘那些王孙墓地。他们既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精力。人们推测最大可能就是清军。
       清军为何为挖掘韩王子孙的墓地呢?这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
       石牌坊边上,就是韩王修建的明塔了。这座塔修建得很有意思,既带着为人们祈福的涵义,更是平凉城内的一个制高点。此时,夕阳渐渐西斜,我们绕着古塔谈起了末代韩王的迷踪。关于末代韩王的踪迹至今人们众说纷纭。然而,清代的《平凉府志》却避而不谈末代韩王的行踪。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而其他的记载则说,末代韩王或者在平凉被杀,或者被抓到庆阳。大体上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平凉城破被杀。另一种是逃跑后,被好几支农民起义军尊为领袖。
      刘玉林说:“关于韩王的研究,已故的平凉地方史志专家祝世林曾经做过大量的研究。祝先生的研究,给我们揭开了末代韩王之谜。”
      明末,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后,派将军贺锦西征。义军到平凉后,军民打开城门迎接义军,而末代韩王及其部分子孙却逃到了庆阳。最后,末代韩王在庆阳被抓。人们考证,末代韩王在庆阳被抓后,却并没有被处死。顺治二年,他趁机逃脱,一路东行,逃到了韩城。在韩城受农民起义军李企晟等人拥戴,进行抗清斗争。后来这支农民起义军内部分裂,李企晟势力孤单,一路上辗转南下,在均州黄家湾投奔了郝摇旗(郝永 忠),为了便于号召,夔东十三家农民起义军(也称川东十三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主要人物有郝永忠、刘体纯、袁宗弟、李来亨等,共有16个营兵力。)推举韩王为领袖。这便成为有些记载中韩王或者韩主了。当然,这种领袖只能是精神上或者道义上的。韩王以武定为年号,号称武定王,坚持抗清18年。这是最后的一支抗清义军。康熙三年,夔东十三家农民起义军被围困在茅麓山,粮尽援绝,举营自焚,韩王也就此消失了。
      由于历史材料的匮乏,武定王的名字、真伪等等还存在大量的争论。明史学家孟森、顾诚等也各执一种说法。也有人断言:武定王是韩宪王朱松的后人,被李自成部将推立为帝,傀儡18年。人们确信,这位武定王即便不是末代韩王,也是韩王一系的王子王孙。
      数百年前,战火连天,末代王孙们仓皇出逃,最后辗转流落,又被抗清义军尊为领袖。那些王孙经历的天地巨变,其心路历程我们至今不得而知。
       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塔,正式的学名叫七级八角锥状楼阁式无基座砖塔,高27.5米,底部周长36.6米,内有木梯、阁板,供登高眺远。各层檐角缀饰兽头铁铃,清风吹过叮当作响。宝塔带着警戒的作用,想必这也是王孙为保全自己的一点小想法吧,可惜晚明形势一泻千里,不是一些小想法就能扭转的。
      过去,宝塔四周槐树众多,塔自树中突出,远远看上去幽静,清雅。槐树浓荫中,塔身孤寂,悄然独立,一如远去的晚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凉末代韩王疑踪:最后一支抗清义军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