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55|回复: 0

景泰盐路:古道背后的宋夏“食盐大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 12: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9-2 12:53 编辑

    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柴米油之类的东西一般本地能产,唯独盐茶需要长途贩运,盐路、茶马古道也由此而产生。在这样的荒原中,我们会看到一条什么样的盐路呢?
    景泰县文化馆的沈渭显馆长,长年奔走在景泰县的各个角落。在沈馆长的指点下,我们从公路边一处铁丝网的豁口进入荒原。这里已经成了禁牧区,今年天比较旱,但草长得还比较好。岔路众多,极其难走,沈馆长也经常为走哪条路而为难。我们担心迷路,沈馆长说不用,看着“土墩子”前进就行了。土墩子实际就是修建在山头上的烽火台。古人修筑烽火台,很有讲究,首先是制高点,惟其如此才能起到瞭望的作用。盯住烽火台,虽担心迷路,但却要绕行。半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土墩子烽火台。它是以土墩为核,石块层层垒起的烽火台。不知为何乡亲们把它叫做土墩子。
    过土墩子往前,才是我们要去的八带水烽火台,我们前往探寻的古盐路就在烽火台边。翻越一座小山丘后,远处有两座烽火台。沈馆长说,那就是八带水烽火台了。
    八带水烽火台有两座,以路为界左右分布,右面的一座为汉代所筑,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土包,只有周围残存的石块显示这是一座人工建筑;左面的一座为明代所建,距汉代烽火台大约40米,保存相对完好。车在山脚下停住,爬上小山后,就到了明代烽火台底下。眼前忽然开阔了许多,左前方是一个宽阔的平川,川内蒿草遍野,一条大道从我们的右面蜿蜒而来,然后顺沟而下,进入平川,逶迤而去。
    这就是古盐路了。     
    沈馆长介绍说,这条古盐路从内蒙古而来,从营盘水穿越丝绸古道后,通过八带水,又逆黄河而上,直达五佛沿寺。五佛沿寺自汉代起就是渡口,后来又逐渐成渡口兼盐市。来自内蒙古的盐在这里交易后,又流向兰州、关中等地。
    西夏盐路
    在古代,盐是国家最重要的物资之一,它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命脉。为唐王朝掘墓的黄巢就以贩私盐而起家,北宋王朝则控制了西夏盐销量从而扼制了西夏崛起。
    这条盐路上的盐究竟从何而来?西北自古产盐。商周时期,人们所说的“大夏之香盐”、“戎盐”,指的就是西北甘肃(包括宁夏青海)一带的盐。西北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青海的青海湖以西地区,一个是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区。
    显然,这条盐路上运输的食盐,应来自内蒙古阿拉善。阿拉善距西夏的统治中心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很近,说它是地处西夏腹地丝毫不为过。阿拉善有十大产盐之地,最出名的莫过于雅不赖、察汗布鲁克等地。尤其是位于凉州正北方的雅不赖盐池,更是阿拉善十大盐池之首。盐分五色,有赤、紫、青、黑、白,以青色居首。青色实际上也是一种白色,只不过颜色白中发暗,故而人们称之为青盐。近年,有人认为青盐指产自青海湖的盐,实际并非如此,其实是专门指盐的颜色而言。
    雅不赖盛产青盐。我们能在史书中找到关于这一方面的零星记载,“甘宁青产盐区在北部靠近沙漠地带”,“甘宁青盐味质均属上乘,均名为蒙青盐”。民国年间,雅不赖盐还往一条山盐库运送,最远贩运至文县碧口一带。
    我想,这条盐路最兴盛的时期应该在西夏吧!西夏时,五佛沿寺曾是西夏和北宋对峙的前线,过黄河进入靖远不远就是屈吴山,那里一度是宋夏争夺的主战场,夏军势力强大时曾经在山中修建行宫,以供西夏皇帝避暑。宋军李宪也曾率军攻占屈吴山。多年前,人们曾经在五佛沿寺一带发现了西夏文书残片,这说明当年这里是西夏的重要集镇码头,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
    站在山包上,我们能想见,在八九百年前,一队队的驼队驮着麻布口袋,里面装满了食盐,悠然而来,又逶迤而去。我想这条古老的盐路,不会仅仅在西夏时被人们使用,似乎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汉代。
    盐业大战
    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自古至今,围绕着盐上演了一幕幕的悲喜剧。自然,在两国大战中,盐的生产、销售也被当做制衡对手的重要砝码。
    西夏出产的食盐被宋人称为“青白盐”,也是西夏最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自然,西夏“青白盐”的主要销售区域是大宋。西夏人指望着用盐换取宋人的绸缎、茶叶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铁料等军用物资。宋人也不傻,自然明白西夏人的心思。西夏人想用盐壮大自己,宋人则希望用盐的销量来控制西夏经济命脉。
    围绕着食盐的销售,在宋夏之间上演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大战。起初,党项人尚未立国,青白盐价廉物美,拥有强大的竞争力,连解盐都无法抗衡。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宋人就禁止青白盐销售。青白盐的禁与放,成为夏宋关系的晴雨表。1041年,1042年,西夏两次击败宋军。后来双方谈判时,李元昊要求开放盐禁,给宋人输入“青盐十万斛”。宋人自然不干。到1044年12月,宋夏谈判达成协议时,宋朝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赐给大批财物,但惟独没有提盐。宋人依旧对西夏青白盐采用禁绝的政策。后来,宋人根据西夏人的态度定量“买白盐”。盐成为宋政府控制西夏的锁链。
    西夏虽在军事上击败了宋人,但却在盐业大战上输给了宋人。
    站在烽火台前,我们能眺望到其他两座烽火台,三座烽火台构成一个三角形,守卫着这条古老的盐路。盐路漫漫,蒿草遍野,曾经称雄西北的党项人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