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24|回复: 2

永登猪驮山:一代狂僧成绝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4 11: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9-4 11:58 编辑

    1.jpg
猪驮山李佛鎏金铜像
1.jpg


    猪驮山,位于庄浪河畔、河西第一镇的永登苦水镇,原名“萱帽山”,位于苦水川的西边,占地900余亩,在山峦起伏中一峰突兀高拔超众,从公路边驱车而过,一尊高达21.95米的李佛鎏金铜像耸立在猪驮山巅,几公里之外依然可见……
    一过永登境内,一路疾驶的采访车便小如一叶扁舟。错觉源自公路两边一望无际的梨园、苹果园。
    那种惊艳如同遭遇到一个比梵高还疯狂的画家。他不是在画,而是把粉白的颜料直接倾倒在画布上,让苹果花、梨花自己开!
    猪驮山就在苦水镇西边的不远处,距兰州、永登均为50公里,原名萱帽山。
    萱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母亲的顶戴的意思。所谓父为椿,母为萱,萱帽可给孩儿遮阳挡雨,有可使人忘忧的意思。据传,此名在宋代就在民间流传。猪驮山是清康熙年间,本地山僧风颠修寺衍生的故事而来。传说,自宋代以来,这里就游踪不止。现存清咸丰年间刻制的《西萱帽山庙宇并立碑记》上记载:“庄浪之南有堡曰苦水,堡西二里许,层峦叠嶂,钟灵毓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萱帽山也。”碑上有四句赞语:神似人而灵爽愈昭,人似神而祯祥永乐,岩峦因之而庄丽,殿宇由是而辉煌。
    风颠俗名李福,据地方志记载,他“及长不愿娶妻,父母强为之授室,而与床第一无沾染,邑有王吒什者,高僧也,遂受戒而师事之,断指出家,以示决心。后飞锡四方,恒以济孤恤贫救灾难为事,尤其治垂危之病,施回生之术无不效,所得谢仪作修桥施粥之用。”风颠自命僧名无情,后改僧名超度,号风颠,俗称李佛爷,后人亦称为风颠济公。李佛自小念过两三年私塾,十一二岁开始务农,十八岁到萱帽山出家。
    当初风颠为修葺寺院天天赶一头呼作“自醒”的猪,搬运砖瓦,自己身背六块,猪驮四块,这一行动感动了周围的人,大家都来义务投工,募化捐资,最后终于实现了夙愿。自此,萱帽山便叫成了“猪驮山”。
    青年时期,风颠的足迹遍及河西“三州”的丝绸古道。他一边了解世风民情,一边宣讲佛法,同时还做了许多为民解难之事。30多岁,其母亡故后,他决心下兰州,过秦州(天水),出甘肃东游各省、府。中年以后,他从陕西出发,先后到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及四川等省,除了朝拜佛教四大名山(五台、普陀、九华、峨嵋)外,还先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山川,可谓是朝了百座寺,拜了千尊佛,行了数万里路。50多岁后,他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辞世,时年59岁。据说西安府将风颠和尚一生事迹报告朝廷,康熙老年信佛,遂敕封风颠为“渗金佛祖”,责成西安府建庙供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1: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永登当地百姓看来,“渗金佛祖”的称谓不如他们自己“李佛”的说法亲切,因为风颠和尚就来自他们的身边,用一颗出尘的心在做入世的事情。他“舍身求雨”、“煮身济赈”、“久治怪病”、“翻地压砂”、“巧计修桥”等故事像济公的传说一样,在永登地区广为流传。至今在苦水镇,还有风颠教会当地百姓“翻地”、“压砂”的传说,我想这大概与他从事过农活,并有所用心有关。
    苦水川的土地僵硬,素有“苦水干板”之称。这是因为该地区是红色黏性土质,一遇天旱,就板结僵硬,影响庄稼生长。当地人常苦于无法,一天人们去求问风颠和尚有什么办法,风颠说:“把地不会翻过吗?”人们问:“这么大的地块,怎么翻得过?”风颠呵呵一笑,便吩咐去叫铁匠打制一尺多长的大方铁锨。到秋后,庄稼收割完,风颠召唤众人,扛上大铁锨,亲自示范深挖土地,家家都来请风颠指导翻地技术。风颠忙得连中午都顾不得休息,家家到地里去给风颠和尚送饭,送饭的人一路都是。你问他说,风颠给我们家翻地,去给他送饭;他问你说也给风颠送饭,都感到奇怪,互相说风颠和尚一直在我家地里翻地,怎么你去送饭?
    后来人们才发觉,苦水川里家家的地里都有个风颠和尚在指导翻地,可就是你看不见他地里的风颠,他也看不见你地里的风颠。
    从此风颠的奇闻更多了。远近耕种旱地的人们也来求风颠,“旱地无雨干旱,也不保墒,广种薄收,累死累活,收成没有一点保证,这怎么办?”风颠说:“不会盖个被子吗!”人们说:“一家五六口人只盖一床被,哪有盖地的被子?”风颠一笑,又去帮人们给旱地“盖被”。他教人们翻犁好旱地,施足底肥,再挖上砂石去铺压地块,这样果然见效。从此,压砂保墒得丰收,这一经验传至周围附近的乡县。直到今
天,人们仍然靠铺压砂田抗旱、保墒、压碱,夺丰收。
    自从翻地压砂经验传开,附近老百姓收成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大伙称赞风颠,把他看成救世之主,经常祈祝敬颂。可是风颠和尚一遇有人称颂他,便高声诵道:“大家赞我风颠好,通身不值一根草,三圣心肠非我得,四恩无义能自了。”
    站在猪驮山远望,视线所及,纯净的阳光洒在苦水川的田野上,庄浪河上的塘坝掬起了一泓碧水,水库边群山汇集,丹霞地貌灿烂似火焰升腾。
    300多年,是不是这里奇异的山岭、溪流、田野、村篱涵养了风颠和尚心里的艺术气质?  
    在风颠弘愿善行的故事之外,他留下的禅家公案也极为丰富,富有诗意。《实行录》里多有记载,其机锋之奇特,充满智慧和机趣。有人问他:“如何是空手把锄头?”答:“白云清消。”又问:“如何是步行骑水牛?”答:“稳坐钓鱼台。”又问:“如何是人到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答:“海外仙人。”对这些有名的禅诗,他的回答空明澄澈,可谓熟知禅中三味。
    风颠终生喜爱作画,最喜欢画达摩图像,西安碑林至今留存其作。西安碑林藏有两通达摩像碑。其一为达摩东渡图,碑呈现竖方形,圆首方座,高180厘米、宽60厘米。碑面主体为线刻达摩东渡图,达摩身披袈裟,左手捻佛珠,右手荷杖挑履,袒胸赤足,踏苇渡江。碑面右上角有四句楷书题偈:“折苇江上客,西来东渡人。大意人人有,空走徒劳心。”下书“直指人心”及“己巳仲冬风颠写”,钤“风颠”篆书方印(图一)。其二为达摩面壁像,碑呈竖方形,圆首方座,高189厘米、宽62厘米。碑面主体为线刻达摩面壁像,达摩静坐于蒲团之上,手托僧钵,面壁沉思。碑面右上角有四句行书题偈:“达摩出祖元像,信手拈来纸上。非纸非墨非我,逢人对面。”下书“己巳仲冬风颠写”,钤“风颠”篆书方印图。这两通风颠留下的达摩像碑的画技及刻工均极巧致,书、画俱佳。画面中的达摩一动一静,一正一侧,姿态、表情、服饰、法器乃至毛发细部逼真入微,生动传神。整个画面疏阔有致,简练扼要,栩栩如生,成功地刻画了西土高僧达摩东渡传法和面壁坐禅的生动形象,足见风颠和尚对佛门的熟谙和艺术功力的深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4 12: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疯癫者非真疯癫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