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22|回复: 0

瑰丽西秦岭:盆地高山相交错地理人文隐神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4 10: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11-4 10:04 编辑

1.jpg

                                      茫茫西秦岭
2.jpg


                                  伏羲崖顶的寺庙

3.jpg

                                         伏羲崖
4.jpg


                                    西汉水河谷

5.jpg

                              野菊花荞麦花相互争艳
6.jpg


                             从仇池山上眺望西汉水
7.jpg


                             乞巧节人们送巧的情景
8.jpg


  山顶一景小有天


                 西秦岭,无数人从这里走过,却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块土地上,盆地相间,山峰连绵,河流纵横。在地理上它是一方宝地,在人文上,它更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西秦岭腹地

       在我们的意识中,西秦岭如同一个被巨大的神奇之手,挤压过的泥团,褶皱纵横,盆地峡谷交错相间,充满无数未解之谜。
      我们从兰州出发,沿着天定高速公路前行,过陇西后,进入武山境内就基本上进入西秦岭地区。我们的目标是西秦岭腹地的仇池山。西秦岭是特指秦岭西段,这是一块广袤的地域,至今人们对其有多种定义和概念。
      秦岭在古书称南山,《诗经》中就有“节彼南山”之句。而秦岭一词,则是始见于《史记》,其中有“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的说法。似乎说明,秦岭这一名称出现和大秦王朝有着密切关联。实际上,西秦岭和秦王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关于秦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秦岭西起昆仑山,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直到蚌埠附近的张八岭。这都算是大秦岭的范畴。这条界线,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也是气候、地理、生物的南北界限。
      狭义的秦岭则是指嘉陵江上游至伏牛山以西。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秦岭。狭义的秦岭又被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一般人们把徽县以西划为西秦岭。可见,甘肃境内的秦岭山脉大部分属于西秦岭。西秦岭的走向大致为西北到东南,海拔高度在2000米到4000米之间,主要山体有凤岭、迭山、岷山等,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西秦岭人文历史丰富。伏羲生于此地,刑天在此同天斗,秦人的崛起于此,氏、羌等民族活动于此。暗度陈仓,从西秦岭而过,诸葛亮北伐沿着西秦岭中的河谷孔道北上……
      从兰州到仇池山大约400公里,随着我们往南而行,一路上的植被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刚出兰州,山中树叶逐渐变黄,山川萧瑟,一派秋季风光,等过了陇西,进入武山境内,树木比兰州翠绿了许多。过了天水镇,林木和兰州就截然不同,让我们感觉不出初秋的景象。进入西和后,庄稼虽已经收割,但树木的茂盛程度却远远超乎我们预料。和兰州盛夏时节的树木类似。这种南北气候的差异,在秋冬季节分外明显。
      过西和县城,沿着西和人说的西武公路,向东南而行,直奔目的地仇池山。这是一座数千年来让无数人念念不忘的大山,也是西秦岭众多山峰中最为耀眼的大山之一。
      仇池山距离西和县城大约60公里,快接近武都地界。实际上,最早的武都郡就设在通往仇池山的路上,一个名叫洛峪的小镇。后来秦移治下辨(在今甘肃成县以西),汉代开始向西南推进,最终搬迁到白龙江畔。
      过洛峪后,走了不远就是分水岭。在西秦岭中有着众多的分水岭。分水岭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高山峻岭,实际上是一个远远低于周围大山的小山梁,类似于黄土高原的山梁一般。这正是西礼盆地内山梁的特征。如果不是公路从这里通过,人们或许根本意识不到这里是分水岭。
      给我们带路的牟耀武、严密,均是西和县的著名文化人,酷爱艺术,经常到分水岭这一带拍照。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路边一处稍微宽敞的地方停车,沿着公路边的小路上山,山并不高,走了三四分钟便到了半山腰。
      站在山梁上往沟里看,公路上车辆缓缓地翻过山梁,然后又缓缓开向远方。树木油绿,农田中荞麦花有些刚开,有些已经开败,只剩下了红秆秆,绿叶叶。田野中不时有人焚烧麦秆,淡淡的烟雾笼罩在村庄上,使这些西秦岭深处的人家,成为一幅别具一格的风情画。
      林木茂密的西秦岭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走入古人的诗词中。《诗经·秦风》的第一个篇章《车邻》中写道: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树木茂盛,适合早期人类生存。因而,这里是秦人的早期发源地,也是秦人诗歌中多次歌颂的地方。
      乞巧节之俗
       一路上不仅景色在变,山川地貌也逐渐变化。定西是黄土高原,而过陇西,进入武山后,就进入西秦岭山区了。
      真正的变化,在过了天水镇后,两边群山起伏,山路盘旋。进入礼县境内,遇到的第一个大镇子是宽川。过宽川后,地形为之一变,陡峭的山势似乎让开了一线缝隙,地面渐渐开阔,眼前就是西礼盆地了。
      西礼盆地这是个非常陌生的地域,是一个比西秦岭更为陌生的地域。千百年来,无数人来往于此,无数人扎根于此,但能准确说出西秦岭的人少,能知道西礼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西礼盆地因位于西和、礼县之间而得名。盆地南起礼县茨坝、西和县洛峪,北至天水秦城区南部铁炉坡、娘娘坝、大门镇及礼县宽川,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数千年间,西礼盆地内文化传承绵延不断。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江红……”
      每年到农历六月底到七月初七,生活在西礼盆地的妇女总要聚集在一起过乞巧节。她们手拉手,唱着首流传数千年的歌谣。这是乞巧节上非常隆重的仪式——唱巧,以赞美巧娘娘给女子们带来的好运。乞巧节在西礼盆地流传历史久远盛大隆重,每次前后延续达七天八夜之久。
      这是西礼盆地一方地域所造就民俗。西秦岭地区高山和盆地相间,封闭的地形,使得许多远古的生活习俗得以保存下来。地理环境,直接造就今天的人文活动。
      早在三千多年前,秦人就在西礼盆地内繁衍生息。这一带山脉和盆地相间的地理条件,为弱小的秦人发展壮大提供极其有利条件。山脉纵横,意味着交通不便,地形上易守难攻,便于将敌人拒之门外。河流横穿,易于发展农牧业。尤其是,盛产食盐,有金矿带,更是帝王之基的必备。也是独特地理,为秦人的发展提供壮大的基础。

  《诗经·秦风》的《车邻》、《驷驖》、《小戎》、《蒹葭》这四篇就是在西秦岭一带诞生的,它们见证了秦人在西礼盆地的崛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是《诗经》的名篇《蒹葭》。人们供奉的巧娘娘就是民间传说的织女,而织女就是《蒹葭》中的伊人。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认为,《蒹葭》这首诗其实写秦人祖先织女的。其实,描述了牛郎隔着河追寻织女的情形,伊人就是指织女了。

  织女起源于秦人的祖先女修。她是颛顼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女修织布时吃了凤凰蛋而生下皋陶,皋陶有个孙子叫大费,大费曾被大禹赐姓嬴,为秦先祖。后来,故事逐渐演化成牛郎织女传说,但故事中出现的银河始终没有变。银河,也叫天汉,河汉,其实是西汉水在民间故事中的记忆。这样,《蒹葭》的描述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了关联。

  乞巧节风俗主要分布在西汉水源头的漾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带上,大致包括了西和的何坝、十里等11个乡镇,礼县的红河、宽川、祁山等乡镇。这个范围就是地理学上所说的西礼盆地范围之内。

  在西礼盆地,乞巧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民俗,要经过搭桥、起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针线卜巧、巧饭层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时间长达七天八夜之久。

  这是秦人在西礼盆地活动的最深刻的印记。每当此时,西礼盆地的许多村庄内,灯火闪耀,人们载歌载舞,为巧娘娘而祈祷,祈求织女能给女子带来好运,使她们心灵手巧。

  万亩仇池山

  过了分水岭后,我们几乎一头就扎进了西秦岭腹地中。公路并不是山腰盘旋,而是沿着洛峪河,逐渐降低,顺着山势,直奔洛峪河和西汉水的交汇地……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岔路口。公路继续沿着山势往河谷深处延伸,而右边则是一条陡峭的上坡路。这条路就是通往仇池山唯一的通道了。

  仇池山就在我们面前了。仇池山,山虽然不大,但名气非常大。伏羲、刑天、杜甫、苏东坡等人都和它有过关系,或在此留下足迹,或歌咏过仇池山。由此,仇池山也成为名山、圣山。

  这的确是一座比较神奇的大山。我们到了山顶才真正感觉到这一点。山路非常陡峭,虽然是砂石路,但经过仔细整修,比较宽,而且路边上也有水泥的防护桩,这让我们心里多了些许安慰。起初,并不盘旋而上,而是沿着山脉走势,在半山腰中曲曲折折,逐渐升高。在郦道元的笔下,仇池山高达二十多里,山路“羊肠蟠道,三十六回”。没有来之前,朋友们介绍说,山上有八沟十坡,仇池八景,自然也少不了伏羲的传说。

  而我们更感兴趣的,在西秦岭腹地,为何会形成仇池山这样一种独特的地理现象。

  山势在逐渐升高,视野逐渐开阔,四周群山林立,河谷中西汉水如丝带般从山脚下飘过。眼前的山路顺着山势,依旧蜿蜒而行,没有尽头。人们都说仇池山地势险要,走过了这条山路后,我们才真正感觉出它是何等的艰险,山路不宽,无法容纳两辆车,而走不了多远就是一个山洼,路也随着山势而拐。这些地方,只要数人便能将敌人堵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走了十几分钟后,山路忽然拐了一个非常急的弯,路也随之向上。这才算是真正的盘山公路,相比而言,前面我们所看到的路仅仅是毛毛雨而已。

  从这个急弯到山顶之间,山路几乎呈“之”字形,缠绕在山间。等连续爬上四五个“之”字后,山路渐渐变得平缓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抵达了山顶。仇池山和其他的山峰不一样,我们并没有享受到山顶的快乐,却忽然看见了平原。山顶果然如船形,砂石路好似船舷,而船头的位置则在伏羲崖。

  仇池山,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人们说,山形状如巨轮,在两水夹峙中旋转起伏。仇池山顶上有土地万亩之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百顷。山顶上不仅有泉水,而且还能煮土为盐。在古代有了这些条件,基本上就解决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问题。这也是古代氐族人在这里两度建国的重要原因。

  绕过两个小村庄,在山间的小学门前停下,小学正在维修,砖瓦铺开了一地。这里是眺望伏羲崖的最佳之处,有关部门在此地立了一块石碑。我们站在石碑前,就能看到远方的伏羲崖。山崖耸立,小庙隐约可见,红旗招展,的确令人神往。

  几分钟后,我们就到了伏羲崖的路口,山崖不高,不足百米。沿着水泥小道,走到了崖顶上。上有两座庙,一座是人文始祖庙,祭祀的伏羲。另一座庙与韩湘子有关。看庙的道人叫韩星梅,今年七十多岁了,她告诉我们,另一座小庙内祭祀的韩湘子他二爸。韩湘子是八仙之一,他的二爸,我们不知道是谁。按照记载,应该是韩愈了,不过辈分有些乱。韩湘子的原型是韩愈的侄孙,韩愈曾写过《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绕到庙后面的悬崖边,风光立刻不同。山下,群峰林立,层林如墨,红色丹崖、绿色山坡交相辉映。从这里看上去,仇池山地貌就历历在目了,这座山近乎是一座直上直下的山,因为山顶有万余亩的田地,可见面积也不小。似乎是大自然在这里立下了一块非常巨大的立方体。

  为何会在山顶上形成独特的万亩农田呢?这和仇池山所处的位置有关系。从地质地貌上看,西礼盆地属于陇南山区和秦岭山间的断陷盆地。在遥远的古生代这里曾经是个湖盆,到了中生代,湖泊褶皱上升形成陆地;在西汉水和洛峪两条河流的相切下,河水切穿紫红色砂砾岩而下,留下山顶平地。到了晚更新世时,来自北方的风沙携带沙粒,在这里逐渐沉积,最终形成了山顶上厚厚的黄土层。

  一方宝地,也由此形成。千百年来,枭雄豪杰,依靠着险要的地形,在这里称雄割据。可惜,大多都以自己人叛变而导致山城被攻破。

  仇池有神鱼

  仇池山上有众多的遗存,离开伏羲崖后,我们从原路返回,寻找小有天。小有天在仇池山小学的斜对面,路边上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牌子,起初我们以为走几步就到了,实际上,路远而且非常难走。正巧,赶上学生放学,看到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小学生高兴极了,争抢着给我们带路。

  山路极其狭窄,仅仅能容一人通过,路两边荆棘丛生,刮得胳膊上深一道浅一道。加之刚刚下过雨,小路极其泥泞,小孩蹦蹦跳跳走得非常轻松,我跟在后面,叉开双腿,走在小路边上。学生不时说,前几天有蛇出现,让我们很是担心。

  大约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小有天。这是一处山崖中间的岩洞,洞口一人多高,泉水从洞中汩汩流出。洞顶上有“小有天”三个字,看上去比较模糊,学生们说用水泼一下就清楚了,他们拿出水瓶,从洞内灌上泉水,跳跃着泼到上面。

  小有天,大诗人杜甫提到过,他这样写道:“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不见人,福地语真传……”杜甫在这首诗中专门提到了神鱼。而在杜甫之前的《世说新语》中也说,仇池有地穴通小有天,中有神鱼,食之者仙。

  据说,仇池山一带的神鱼,平常藏在山麓的洞穴中,只有在每年农历三月份的清明节前后出现,而一看见人神鱼就躲起来了。这真是一种充满灵性的神奇之鱼。仇池山中真有神鱼?这种神鱼究竟是什么鱼呢?由于弄不清种类,人们只能笼统地以“仇池鱼”称之。

  在一些地方志史书中认为,这种神鱼是一种鸽子鱼。人们将这种鱼命名为鸽子鱼,这显然不是,鸽子鱼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种鱼类,而仇池山则属于长江流域。

  进到小有天的洞里,黑乎乎,看不大清楚,神鱼自然也没有见到。这种鱼究竟是一种什么鱼,它身上的秘密是什么呢?人们从史书中找到了点神鱼的踪迹,有一种嘉鱼,长身细鳞,肉白如玉,出于汉沔丙穴。汉沔就是汉中勉县,和仇池山同属秦岭山脉,在生物学上具备有相似性。同时人们发现,这种鱼在武都万象洞,在两当马家寨鱼洞、成县金谷洞都有。人们推断,嘉鱼就是仇池山一带的神鱼。《辞海》上对这类鱼进行过详细描述,学名卷口鱼。这是一种定居性鱼类,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这种嘉鱼长年生活在水底,对声音和光线极为敏感,一听见人的脚步声就躲了起来。所以杜甫感叹说,神鱼不见人。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说的神鱼了。可惜的是,从它们的分布上来看,卷口鱼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台湾。这又否定了这种观点。至今,笼罩在仇池神鱼身上的谜团依旧。

  西秦岭,这块盆地和高山相错的地域,千百年来,留下了众多人文地理故事,也留下了无数谜团。而这些秘密,也正是西秦岭的魅力所在。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