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94|回复: 2

靖远房贵:一位名将和一座古城的肇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0 12: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12-30 12:19 编辑

1.jpg




                                                                                   靖远钟鼓楼。


2.jpg

                                                                                   靖远街头。

3.jpg


                                                                                   房贵铜像。

4.jpg


                                                                       靖远县志上的相关记载。


       黄河从它的腹地横穿而过,一路向北。连绵大山纵横而来,在此地戛然止步。这里便是靖远了。
    “先有房家人,后有靖远城。”靖远百姓中曾流传过这样一句俗语。房家人究竟有多大能耐,竟然会在百姓中留下这样一句俗语?它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呢?
  1  一句俗语
      登上靖远城边的乌兰山远眺,感觉和登兰山远眺有些相似,同样的两山相夹,同样大河横流,也自然有些同样感受。这是秋末的一个午后,在靖远县文广局副局长房振国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乌兰山。寻找一位被许多史书所遗忘的名将——房贵。
      房贵是明代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曾任宁夏卫指挥使,正统二年(1437年),主持修建靖虏卫城,后安家落户在靖虏卫。房贵官不过守备,也没有指挥过出名大战,为何被称为名将呢?房贵是今日靖远县城的奠基人。奠基人和名将这两个头衔背后,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往事呢?我们迫切需要揭开这个谜底。房振国是房贵的后裔,面对我们询问,他带着我们寻访房贵留在靖远县的足迹。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靖远县城边的乌兰山。乌兰山是靖远县城边的制高点,此山能俯瞰到县城的大部分区域。我们登上山头小亭,眺望山下。正值秋末之时,天高云淡,山间枯枝黄叶,悄然起舞。居高临下,山下景色一览无余,雾霭淡淡升起,在鳞次栉比的楼群上空,盘旋回绕,这是一座带着些许时尚色彩的小城。500多年间,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城墙的限制,但我们依旧能看到它当年的影子。
      房贵是靖远县城修建者之一,当地人曾有“先有房家人,后有靖远城”的说法。那么房家人究竟是如何到靖远的?
      靖远地处十字路口,往北可以通往宁夏,由此可达蒙古高原;往南则直通青海;东进则能抵达平凉,通往关中;西行则通往河西走廊的捷径。自古这里战火不断。明初,靖远一带防线单薄,仅仅在今天平川(曾属靖远管辖)的黄河边设立迭烈逊巡检司,以管理地方,防备游牧民族南下。一个小小的巡检司是如何能抵挡住游牧民族的骑兵呢?冬季,黄河封冻之时,靖远一带的河防形势就岌岌可危。曾有这样的记载:一年,游牧民族首领阿鲁台率骑兵从老龙湾(今景泰一带)踏冰渡河,进犯内地。阿鲁台不仅长驱直入,而且分道派遣骑兵骚扰迭烈逊巡检司(今白银平川北武当),一时间边疆烽烟四起,就连关中地区都受到了惊扰。严峻形势,迫使明政府在此分兵防守。正统二年(1437年),明政府在靖远设立靖虏卫,房贵担任首任指挥使。
      这年,房贵同布政参司使议戴弁、佥宪司事傅吉、指挥常敬,带领部属选定了古会州旧址作为置靖虏卫军民府的驻扎之地。这就是隐藏在“先有房家人,后有靖远城”这句俗语背后的秘密。
  2  一段传说
      明初,靖远一带不仅荒凉,而且缺乏有效管理。可以说,处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夹缝中生存。当时,黄河北岸不时有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出没,黄河南岸到处是荒草荆棘。为何会在今天,靖远县城的地方选址建城呢?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据说最初房贵把靖虏卫城的地址选择在了河靖坪上,那个地方距今天县城大约40里,北面黄河,南靠群山,地势平坦,略呈洼地。平地正好可以屯军,靠河不虞水源匮乏。如此佳地,自然是建城的首选,城址就选在此地。于是,房贵带人打桩划线,初步规划是城周长九里三。房贵准备上报朝廷开工建设。
      谁知,就在准备上报朝廷的前一天晚上,四面旗帜都不翼而飞了。军中失旗,事关重大。房贵等人惊疑不定。就在准备派人四处找旗时,一位老农来报信说,早上他卖水果时,看见一件怪事。什么怪事呢?原来,农夫看见四只梅花鹿,口衔黄旗,从一山坡上奔腾而下,他跟着梅花鹿,一路来到乌兰山下的河滩里看见梅花鹿把黄旗插成了方形,转眼就不见了踪影。获知这消息,房贵大喜,他跟着老农来到了乌兰山下,只见四杆黄旗插在山南的一片荒滩。房贵和众人察看,见此地地势与河靖坪大不相同。黄河如带北横,乌兰山在南伸展,屈吴山在东为屏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此地就成为靖虏卫城的所在地。之所以取名靖虏卫,其中有两重意思,一来是取“鹿”衔旗的意思,二来是这里是抵抗游牧民族南下的据点,人们希望游牧民族能不再南下骚扰。房振国说,明政府在长城沿线修筑了众多的城堡,有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和堡城。
      极盛时的靖虏卫城,有东、西、南三道城门,没有北门,自然也是为了便于守备。不过北面城墙上有镇边楼,悬挂着“威远”、“坐镇四塞”、“大观”匾额。一座古城就此开始了它的生命。城市是守护一方水土的屏障,也是一方水土的精神象征和依存。城墙的修建,仅仅是其中的第一步。随后,房贵率人建造卫署、学校、仓库、驿站等,他还引进兴建了水车。尤其是,修建了文庙(原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所在地),千年文化血脉才广为流传。至此,一个城市基本功能才渐渐完善起来。
       从房贵带人修建靖虏卫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575年,如今我们还能找到当年留下的遗迹吗?
  3  一点遗迹
     “吆!这儿有座钟鼓楼!”来来往往的外地人看到靖远城内的钟鼓楼时,总会惊讶地说上一句。从乌兰山下来,我们就来到县城广场。房振国说,这座钟鼓楼也是房贵主持修建,也是县城内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了。
      钟鼓楼是一座城市必备的。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警戒耳目,也控制着一座城市的生活节奏。我们眼前的这座城楼,下有基台,其高3丈5尺,周方40丈,上有三层楼阁,楼体3层7楹,高5丈5尺,红柱灰瓦,斗拱飞檐,气派的确不凡。
      以前,并不叫钟鼓楼,而是叫做谯楼。明代的兵备副使邢玠曾在此写过一首诗,诗名就叫做《谯楼》。其中写道:“层楼高耸逼青空,独凭危栏四望雄。”诗句既写出了谯楼的高耸,也写了登楼人的心态。或许,这正是房贵修建靖虏卫城的心情的写照。
      据说,这座谯楼原先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钟鼓楼,它仅仅是一座谯楼,起着报警的作用。而钟鼓楼则另有地方,后来被毁,这里才成为钟鼓楼。原先,在钟鼓楼内有一口巨大的钟,敲响时声闻四方,抗战时,古钟还发挥了报警的作用,提醒人们躲避日本飞机的袭击。
       我从钟鼓楼下的门洞中钻过,阴冷潮湿,青砖斑斑驳驳,沧桑岁月瞬间而过。房振国说,严格意义上,这座钟鼓楼算得上是房贵最初修建的谯楼。当初的谯楼早已毁于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谯楼是1925年在原来的地基上新修的,当时参照嘉峪关关楼、兰州南城门楼、陇西威远楼等模式,可以说,集省内钟鼓楼之长,雄伟更胜从前。
      这些变迁,房贵是无法知道的。作为一个合肥人,房贵在西北边疆付出了他的一切。房贵因修城有功,遂敕守备,和他同时期的人们曾评说,房贵“练达老成,举事明敏,一时边将鲜有出其右者”。天顺三年朝廷批准休养,就遂合家定居在靖虏卫。所以当地百姓说:“先有房家人,后有靖远城。”自明正统二年靖远建卫至清道光年间,靖远房氏一门任职将军、守备、同知、学正、训导及恩贡者二十余人。如今房贵后裔至今已繁衍二十世,现分居在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新城、河靖坪、三滩乡、东湾镇、白银市平川区响泉、魏家地等处。
      一个家族是一方水土缩影,一座古城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在那句俗语背后,其实是无数人拓荒西北的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2: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这个系列!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0 23: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认识一下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