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38|回复: 5

天水的“江南”:三阳川的脉络、色泽和细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 10: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演营寺树龄约1200年的唐柏。

2.jpg


                                                                登卦台山有种拜谒的肃穆和庄严。

3.jpg


                                                           渭河把三阳川一分为二,形成天然的太极图。

4.jpg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写的匾额。

5.jpg


                                                                   有人发现这棵柏树树形矫若游龙。

6.jpg


                                                                                   卦台山西侧。

7.jpg


                                                                            樊家城只剩下了残墙。

8.jpg


                                                                                   明代的龙形石兽。


        三阳川位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南缘,行政区划上属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距天水市区17公里。三阳川是一个地理范畴,包括三个乡镇,渭南镇、中滩镇、石佛乡。它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197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
      《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撰写的《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这样描述天水:“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天水是甘肃的“江南”,而三阳川又是天水的“江南”。
       车行三阳川,一马平川向四周伸延,我们才深刻理解“阡陌纵横,人烟稠密”的语境
       老家在通渭常河的一位同事说他们那儿有这么一句话:“麦倒了(麦子收了),没事干,浪(逛)个三阳川去!”
       三阳川,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在通渭人眼里,成了比邻而居的人间天堂。
       我心中一动,三阳川,这不是诗人于贵锋的故乡吗?查阅了他的博客,看到了他在组诗《大峡谷》中有这样深情的诗句:“北山朝南,南山朝北/中间睡着一个三阳川/ 男人伸出左手,女人伸出右手/他们的命运 ‘相爱繁衍抱紧自己的孩子’ /而如果/北山朝北,南山朝南/那是一条绵延三十里的大峡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0: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1月8日早晨8时许,我们从兰州出发,沿天巉公路去三阳川一探三阳川所蕴含的秘密。      “基于记忆和现处生存环境的一种心理冲突”,被于贵锋在诗歌中改造成“大峡谷”的三阳川,实际上是由渭河与葫芦河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河谷盆地。我们的采访车在距天水市大约二十七八公里处,驶向高速公路右侧的一处出口。中滩镇到了,我们第一个探访的樊家城古城遗址就在中滩镇雷王集、背湾两村西边的渭河北岸的一处台地上。
      中滩镇的文化工作者刘瑜提起本乡本土的风土人情颇为熟稔,他说三阳川境内有两条河流,渭河与葫芦河,这两条河雕琢了三阳川的整体风貌。
       渭河从渭南镇和中滩镇最西端的余家峡流进三阳川,绕过卦台山,流进了三阳川的腹地。它在中滩镇张白村以东的渭南、中滩、石佛三个乡镇交界处,接纳了自北而来的葫芦河,然后在三阳川最东端的导流山下流出三阳川。
       如果把这两条河流比喻风格迥异的两位书家的墨迹,我们会发现渭河雄浑、葫芦河清丽,它们在这片川原龙蛇般游走,让泥土变得湿润膏沃,适于耕作。
       从渭南镇卦台山、中滩镇樊家城出土的仰韶时期的文物可以看到,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0: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行三阳川,一马平川向四周伸延,我们才深刻理解“阡陌纵横,人烟稠密”的语境。       三阳川,在宋代时称三阳寨。明代大学者胡缵宗在《卦台山记》中说: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朝阳、正阳、夕阳”是一天中三个时段太阳在照射三阳川所形成的美景。至今,在三阳川仍有早阳、正阳、晚阳这三个地名。
       1月8日的三阳川有些清冷,我们的头顶并没有一轮暖阳煌煌垂照,山川沟壑瘦弱轻盈,溪河苍穹清浅高远,四周田野空洞,草木叶落,让人只能想像夏秋之际它的浓碧和美丽。
        三阳川川区海拔1100米左右,南北山区海拔高度在1300米至1800米之间,三阳川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适当,属于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500毫米至600毫米,一年有两个降雨峰值,七月多属雷雨;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由于受冷暖锋面交汇形成的华西秋雨的影响,多为连绵数日的阴雨天气。 独特的地理与气候,让三阳川名闻陇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撰写的《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这样描述天水:“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于是有人们这样的赞叹,天水是甘肃的“江南”,而三阳川又是天水的“江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樊家城: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征西时曾在此处安营扎寨       出了镇政府,我们徒步去往樊家城遗址。它的所在地从中滩镇的街道远观,似乎是一座并不高的小山包,沿小路走上二三百米攀登其上,却发现另有天地,有点像陇东“塬”的感觉。
       大片的农田像叶片般展开,田垄之间的荒草早被村民燃尽,变成了草木灰,让人想到一句古诗:“烧烟馀暖有春泥。”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经是古人类活动的樊家城,六千年前的文化积淀被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耕耘在了旺盛的庄稼下面。
       据《天水县文化志》记载,樊家城遗址高出河床40米左右,其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东临断崖(崖下为雷王集村),西至山根约650米,南自张沟,北到背湾村边断崖约250米。遗址境内现有城堡断墙,高约3米、长约20米。遗址的东北两面,现为雷王集、背湾和张沟村耕地,保护较好。古代文化堆积厚达0.50米至2米。地表暴露文物较丰富,断崖出露有灰层、灰坑、红烧土、屋址等,曾采集到石斧、石刀、骨锥等生产工具和红陶片、彩陶片等。从出土生活用具看,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类文化遗存。1963年2月11日,樊家城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16万平方米。
       在台地的中心位置,我们看到了两段残破的黄土城墙,孤零零地矗立在农田之上。它的四周,遍生长相狰狞的酸枣刺和衰草。
       到近处查看,城墙的厚度有近两米,全部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层与层之间边线明显。刘瑜说,这足以说明一千年前的樊家城就是座相当有规模的军事堡垒。
       据说,唐朝的女将樊梨花征西时就在此处安营扎寨,樊家城也因此而得名。樊梨花善于军事,樊家城依山面水,易守难攻,樊梨花正是看中了它有利的自然环境,选择这里筑墙修堡。
       在民间传说中,樊梨花与花木兰、穆桂英、秦良玉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女将。实际上只有明末的秦良玉真有其人。
       按照有典籍的记载和考古发现而证实的巾帼英雄可不止四个。如商朝的妇好、北魏时期的杨大眼妻潘氏、南梁的洗夫人、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清朝的孔四贞等等,但这并不妨碍自古以来普通百姓对樊梨花的喜爱。
       她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年间,如莲居士作《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戏曲中一些剧目即取材于此。如《马上缘》、《三休樊梨花》(或《三请樊梨花》)。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性格尚嫌模糊,缺乏生活依据。因作者采用神魔小说笔法,有些情节荒诞离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飞刀、摄魂铃、捆仙绳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然而在后来民间说唱中,樊梨花形象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说书人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现实中寻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而在当地,人们对樊梨花为什么会来到三阳川说得有鼻子有眼,说是唐高宗即位后,因当时西部吐蕃、羌族等少数民族叛乱,联合进攻大唐西北部地区。这时薛仁贵已去世,唐高宗只好以樊梨花为将,征讨羌族(今甘谷境内,甘谷县早称伏羌县)、吐蕃等,在西征途中,路经天水,屯兵在水草肥美的樊家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0: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民谚“十柏九座殿,两槐抱一塔”。确切地说明演营寺的特征和它的文化底蕴       演营寺便是位于三阳川中心点上的一处名胜古迹,与樊家城遥遥相对,在中滩镇四合村境内。寺院建筑在一圆形土堡内,土堡之南只开一堡门。
       土墙残败,屋舍簇新。我们所看到的演营寺是一组雕梁画栋的新修的几座仿古建筑,有点失望。
       按地方志记载,演营寺历史悠久,文脉渊远流长。昔日的寺院气势宏伟,古柏森森,院内烟云缭绕,钟磬声声,它几度繁荣、几度衰落,自唐宋到明清历朝历代是屡毁屡建。据寺管会的一位负责人说,从1985年以来,地方上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制定了八卦建筑群的修复规划,现已修复大殿和东朝房,树立碑石,大致能领略当年的建筑风貌。
       寺院内原设有九殿,形如八卦。殿宇的名称及方位分别是,四正:正北坎宫,为三世佛殿;正东震宫,为送子菩萨殿;正南离宫,为南海观世音菩萨殿;正西兑宫,为地藏王菩萨殿。四隅:西北乾宫,为三法教主殿;东北艮宫,为三官殿;东南巽宫,为关圣帝君殿;西南坤宫,为三霄圣母殿;中宫为寺院护法殿。四正的坎震离兑及中宫均为佛教殿宇,四隅的乾艮巽坤均为道教庙宇。从这些建筑的布局可以看出,演营寺是在易学八卦原理指导下逐步建造的三教合一的寺院。
       当地民谚关于演营寺最精辟的一句概括语是:“十柏九座殿,两槐抱一塔”。确切地说明演营寺的特征和它的文化底蕴。
       可惜,寺内殿宇和众多古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只有四棵古柏顽强地存活下来。其中最高的一株高约17米,树龄约1200年,仅次于天水市南郭寺的“南山古柏”,位列天水市第二。按照这个树龄推算,它大约种植于唐元和年间,是名副其实的唐柏。
       演营寺住着一位僧人,看我们在古柏前啧啧称奇,他说演营寺的前身灵源寺,比这棵唐柏的树龄还要久远一些,隋代著名高僧慧远曾驻锡此寺。
       在与他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历史上有两个名叫慧远的著名高僧。一个是晋代著名高僧释慧远(公元334-416年),晚年在庐山创建了东林寺,住东林寺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影不入市,直至圆寂。享年83岁,被尊为净土宗初祖,后人为了区分称为庐山东林寺慧远。
       另一个是隋代的释慧远(公元523-592年)。祖籍甘肃敦煌,俗姓李。据说与中滩四合村李姓同族。自幼丧父,十三岁出家,16岁随梨湛律师赴邺城学法,博读大小乘经论,后从大隐律师学《四分律》,学成后创立道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当众面斥,得罪了周武帝。
       慧远为避祸西行,徒步回乡,路经天水三阳川,见此处林木葱郁,灵气十足,远离尘嚣,文化渊源,适合于佛法弘扬,在演营寺现址所在处便修建了灵源寺。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召6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统管天下僧尼之事,慧远位居第一。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文帝让慧远主译经文,刊定辞义。不久,慧远卒于长安净影寺,享年70岁。著有《大乘义章》全书二十卷。后人为了区分前者就称他为净影寺慧远。
      按照本地人口口相传的说法,灵源寺之前,这里的地名叫演易亭。传说伏羲氏在卦台山创画八卦,在现在演营寺所在地推演卦理。此后周文王在狱中演易八卦,形成周易,即位后为纪念羲皇推演卦理的地方,在现在演营寺所在地建成演易亭。自从樊梨花驻兵樊家城时,把这儿一带作为校场,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地名糅合成演营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0: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卦台山远眺,古老的渭河把三阳川一分为二,画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还没到卦台山,人文始祖伏羲已在广袤的山川和我们的心头投射下他巨大的身影。
        在当地人眼里,渭河和葫芦河是伏羲与女娲的化身。渭河是伏羲,葫芦河是女娲。在三阳川,伏羲一边在卦台山画八卦,一边等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他的脚下,种了一大块麦田。作为葫芦河的女娲,在秦安的一个山洞里,把一块补过天剩余的石头戴在胸前的瞬间,她有了爱情的灵光,变成了一条崎岖蜿蜒的葫芦河,向东而来。从秦安到三阳川,她经过了九道弯、九片麦地。在三阳川入口处,她看到更大的麦地正在嫩生生地长着。女娲与伏羲的爱情,成了三阳川最美的传说。
  卦台山又名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的地方,就在三阳川西北端的渭南镇。这座山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330米,至山底高差166米,山顶之塬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8米,凸起于四周。画卦台远看如一古老城堡。从山高上看,卦台山并不崔嵬,但到山腰停车场下车,再沿台阶往山顶的伏羲庙攀登,漫长的石阶一步步抬高,让人平添了一种拜谒的肃穆和庄严。再看卦台山山体如一龙马之态雄卧于景色秀丽的三阳川西首,集一川风脉于山岭,让我们的三阳川之行到了最精彩的节点。
         卦台山原有山门、戏楼、午门、钟楼、鼓楼、侧殿和伏羲大殿尽以复建,风貌如旧。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贴金、身着树叶的伏羲大像,大像座下还有一尊2000多年前的伏羲铸铁小像;右侧塑一振翼欲飞,造型奇特的龙马;左侧有一木架,架上悬一圆形八卦盘,光亮照人,犹如古代铜镜,其质料奇特,似木,敲击却铿锵有声;似金石,斧凿纹路却清晰可辨。
       在一处偏殿,我们看到从民间征集来的原卦台山上遗留的脊兽和础石。
       似乎是在与伏羲在卦台山画下八卦的动人传说相应和,早在1947年7月,考古学家裴文中沿渭河在三阳川考古,首次发现卦台山为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址。20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普查时发现,卦台山古文化堆积层厚达0.2-0.5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遗迹,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50余件。经鉴定,距今均在5000年以上。
       登临卦台山顶,俯瞰三阳川,川原之上浮动着淡淡的雾霭,但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渭河从东向西弯曲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画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显得异常深邃和神秘。
       当代学者黎振国先生对伏羲画八卦产生的影响作了精辟论述:“八卦无疑是中华民族最有特征的神秘奇妙的文化创造之一,没有其他什么事物能像它那样,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如此巨大、广泛而又复杂的影响。算命先生利用它来卜知未来,天文学家利用它来制定历法,推算天象,哲人们从它中间悟出天地的起源和万物的生成。气功师们从它那里体会真气的运行过程,艺术家们则把它搬上芭蕾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