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38|回复: 8

诗圣在陇右充满悲悯情怀的吟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6 11: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天水甘泉镇的《杜甫秋吟》铜雕


2.jpg

                                                                 关山,杜甫自此开始陇右之行。

3.jpg


                                                       南郭寺中雕塑家何鄂的作品《杜甫在秦州》

4.jpg


                                                                        南郭寺《二妙轩碑》

5.jpg


                                                                          南郭寺状若虬龙的古柏

6.jpg


                                                                     雪中的成县杜甫草堂

7.jpg


                                                                双玉兰堂齐白石老人题写的匾额

8.jpg


                                                                           双玉兰堂的太平泉

9.jpg


                                                                          徽县栗川的杜少陵钓台

10.jpg


                                                                             八槐村“子美树”

11.jpg


                                                                    废弃的东柯杜甫草堂


12.jpg

                                                                                    东柯河

13.jpg


                                                                          南郭寺中的杜少陵祠

14.jpg


                                                                              险峻的铁堂峡口


       诗圣杜甫辗转陇右(今天水、陇南)期间,共创作了117首诗歌,其中秦州境内创作了87首,成州境内创作了30首。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面貌,记录了诗人翻越关山、寓居秦州、卜居成州、奔赴成都的苦难经历,描述了天水、陇南山水的奇异风光,表达了诗人真实的内心情感,与《三吏》、《三别》一起,构建了唐代的“诗史”,也成了诗圣留给天水、陇南两地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1  站在子美树下,思绪就像这苍穹中的枝条在时空中无限伸展
       从2008年起,记者开始撰写西部地理的稿件。记不清有多少次去过天水、陇南,从陇上江南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人文遗存中寻找采访的线索。但我觉得就算让每一条道路都印满了采访车的车辙,自己还是个过客。这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都回荡着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充满悲悯情怀的吟唱。
       公元759年,就在辗转陇右不到一年的时光里,杜甫共创作了117首诗歌,其中秦州境内87首,成州境内30首,在他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中显得那样熠熠夺目,有人认为:“陇右诗是杜诗枢纽。”
       和我们所钦慕的大地的漫游者的形象不同,杜甫在陇右,“行路是苦味的,路沉重地压在心上。”他当时生计濒临绝境,但他的笔端仍然充满了对苍生万物的无限深情。
       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读到《秦州杂诗》、《同谷七歌》里的诗篇,一字一句汇集起来的感动和震动,伴着一丝丝温暖,莫名地在我的心底奔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1: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这六年来我陆续瞻仰过的诗圣在甘肃留下的行迹,内心里有了一种倾诉的冲动,但不知道从哪里写起,直到1月8日,热心的天水市麦积区的文化工作者刘瑜陪我们一起去街子镇东柯谷八槐村寻访“子美树”。在八槐村的路边,刘瑜找见一棵犹自矍铄的老柏,说便是“子美树”了!老柏旁边,我们还看到新修的,却不知为何废弃的“杜甫草堂”,孤零零地矗立在乱林丛中,荒芜和苍凉的感觉令人不忍逼视。       公路左下是东柯河,从冰雪覆压下挣脱出来,又“黑”又“瘦”,无声地流淌。
       流连了一会儿,采访车回返天水。车开了十几分钟,我翻看手中关于“子美树”的资料,觉得不对,文中说,子美树是三条主干而立的槐树,而我所见到的却是柏树。
       赶紧掉头返回八槐村,仔细询问村民,我们穿过村庄向北,爬上一处缓坡,在田地的山崖之上,终于看到了“子美树”。这棵槐树原有八大主枝,故人们称为“八槐”,村子也由此得名,人们称它“子美树”,是为纪念杜甫曾在此寓居过。我感觉八槐村的村名,不如直接以东柯村或者子美村更有意味。
       站在子美树下,思绪就像这苍穹中的枝条在时空中无限伸展……
       冬日的老槐叶片凋零后只剩下如玄铁黝黑般的枝条,显得有几分狞厉。在树干上,记者看到有钻孔“吊瓶输液”的痕迹,据村民说这是2012年5月,来自四川的专家看到这棵树虫洞遍体,危在旦夕的千年古槐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夕阳下远观八槐村,虽民居多是青砖瓦房,我仍能感觉到古意扑面而来。仔细想想,这应是家家户户门口都植有婆娑有姿的竹子的原因。
        此种竹子就是杜老夫子分外喜爱的“水竹”。“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遗闻。”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非常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几乎下定决心要定居下来。
       细数杜甫在秦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大多形成在东柯草堂,毫不夸张地讲,《秦州杂诗》的根就在东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一千年后,一座寺院因他的亲临而卓然不凡       2012年9月,关山。记者从张川县驱车到陕西陇县,探查关山这座中国古典诗歌中意义非凡的名山。关山又名陇山,系六盘山南延之余脉,它横亘于陕甘交界处也即今天的清水、张家川和陇县之间,自汉至唐,一直是关中通往陇上的枢纽。这里山峰入云,绵延百里,有“陇坂九回,七日乃越”之说。从长安到秦州约八百里路,有关陇大道相通。
       在老爷岭千回百转的山路上,闭上眼睛,我仿佛穿越了悠远的时空,看到诗圣挈妇将雏正迎面而来。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争的狼烟中,不仅人民流离失所,就连玄宗皇帝也出逃四川。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肃宗皇帝。困顿长安两年的杜甫设法逃奔皇帝的行在凤翔,被授为从八品的微末小官——左拾遗。杜甫在朝为官3个月,就因直言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七月他辞去职位,立秋后与妻子弘农杨氏、儿子宗雄、宗武,小弟杜占,跟随西去就食的流民,离开关中,翻越陇山,开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也是最艰难的一次陇右之行。
       由于东面和南面都战事连连,危机四伏;北面是回纥出兵来往的大道,也有危险。因而只有往暂时平静的西面,跨越关山,走向秦州。
       当年杜甫翻过关山之后,进入现在的张家川马鹿乡境内。沿着这一条古道到秦汉时候的邽县固城进入恭门。他通过张家川龙山镇以后就到秦安的陇城,经过陇城到达秦安,从秦安到天水。
       大约十天时间,杜甫一家逐渐接近了秦州。“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夕阳西下,山河日暮,在旅店中安顿下妻子儿女,望着窗外烟云笼罩的城郭,杜甫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杜甫翻越关山后半月后到达秦州,在秦州停留了三月之久,贫病交加,种田、拾栗、砍柴、采药、挖野菜,勉强维持生计。但是这样的苦境,他还是在游历山水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的一个秋日,杜甫来到秦州南山之巅的古刹——南郭寺。看看杜甫这首诗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山寺、水泉、老树、秋花的意象,杜甫早已给后世的登临者写下了最完美的旅游指南。但他不会想到的是一千年后,一座寺院因他的亲临而卓然不凡。       如今的南郭寺殿宇、亭台、垣墙多复旧貌,但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兴趣多集中在寺内的参天古树、香甜的中流泉水和后人为纪念诗圣亲临南郭寺而修建的杜少陵祠。1999年前我曾去过南郭寺,杜少陵祠的冷清和泥塑的破败让人心中不免伤怀。再次来到南郭寺是2009年5月,那种情绪因一座峨然煌哉的诗碑廊、一尊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为杜甫所塑的汉白玉雕像一扫而空。继早已存在的杜少陵祠后,今人用《二妙轩》诗碑廊和《诗圣在秦州》的汉白玉雕像将南郭寺的人文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
       修竹在风中婆娑生姿,石榴花开如火欲燃。《二妙轩》诗碑廊,碑体总长35.6米,高4.36米,为钢盘混凝土仿古建筑。碑廊形制典雅,廊庑清幽。碑体正中镶嵌25块蒙古青石,长30.2米,宽0.80米。诗碑廊卷首为杜甫线描半身像,其次是宋琬的《杜甫像赞》,书有杜甫陇右诗60首。
        诗碑廊依《二妙轩碑帖》由电脑雕刻,黑底白字映衬。碑帖字体以行楷、行书为主,附以行草、楷书。许多篇章集字浑然天成,字迹飘逸潇洒,锋藏画中,力出字外,精美绝伦。其草书更是情感恣肆,苍劲豪放。临碑读诗,杜诗的沉郁、孤愤在“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美轮美奂的书艺中呼之欲出,让观者为之倾倒。
        集“二王”字,录杜甫诗,有这个奇思妙想的人是清初人宋琬。宋琬在秦州虽然仅为官三载,但深得秦州百姓爱戴。他能诗善书,“少陵栖隐处,古屋锁莓苔。峭壁星表上,惊涛风雨来。人从三峡去,地入七歌衰。欲作招魂赋,临流首重回。”此诗将他对杜甫崇敬喜爱之情表露无遗,正是缘于这种情感,才使他萌发了将杜诗与书法结合起来让后人享受艺术之美的念头。
  当年诗圣在秦州遭遇过的苦痛,就让我们用这无限的追思弥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3  甘泉古镇和诗圣之间结下不凡的缘分       和南郭寺何鄂女士《杜甫在秦州》的汉白玉雕像风格迥异的是麦积区南约十五公里甘泉镇路边的杜甫铜像。
       2009年4月,麦苗青青,油菜花金黄,在村头,我们看见了《杜甫秋吟》,他傲然屹立在路口,揭示着甘泉古镇和诗圣之间不凡的缘分:塑像通体黝黑,人物造型瘦如竹节。诗圣面容沉静,昂首看天,似在悲悯世人的苦难。下颚微翘的胡须仿佛在风中轻轻抖动。
       当此春之美景,诗圣若有知,会写下怎样动人的诗句?在路人的指点下,记者在民居深处,找见了小小的寺庙太平寺,也就是“双玉兰堂”。
       同行的天水诗人薛林荣说,每逢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寺内两株高大醒目的玉兰树枯枝上就会绽放雪白纯洁的玉兰花,花期达半月之久,高洁雅丽、芳香馥郁,远近游人纷纷而至,盛况空前。我们错过了玉兰花的花期,而诗圣到这里时,玉兰树的身影在秋风中恐怕是一片萧索之意吧。
       太平寺,始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古时因寺内有一眼醇香的泉水——甘泉而闻名,也称“甘泉寺”。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载:“马跑泉东南二十里为甘泉寺镇,有甘泉寺,泉在寺中厦下,一名春晓泉。”又记:“佛殿中有泉涌出……东流入永川,甘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
       杜甫在《太平寺泉眼》里赞曰:“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
       春晓泉旱不缩,冬不盈,以清冽甘美闻名古今,自从杜甫留下诗作后,当地文人便称此水是“天水无涯”的象征。
       在玉兰古树左侧的殿宇上挂着国画大师齐白石书写的“双玉兰堂”匾额。
       白石老人怎么会为这小小的太平寺题写匾额呢?
       1954年,天水知名学者冯国瑞先生陪同一些专家赴天水麦积山考察,中途住宿在甘泉,顺便去太平寺院内看这两株高大、挺拔、繁茂的玉兰树,经同行的古树专家考识,此玉兰已有1200余年树龄。冯先生便萌生了在此修建杜甫纪念堂的想法。回兰州后,冯国瑞先生找到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建议:太平寺是杜甫流寓的地方,而玉兰树不仅西北罕见,就是在全国,像这样有1200多年树龄的也不多见,请省长为玉兰生处题“双玉兰堂”。对于冯国瑞的建议,邓宝珊表示赞同。后来由于诸多变故,邓将军转请齐白石老人题写的“双玉兰堂”几经辗转,直到1959年才送达天水,“双玉兰堂”由此得名。
       1月8日寻访“子美树”之行,才知我击节赞赏的双玉兰堂和东柯杜甫草堂相距不远,为何双玉兰堂的雕梁画栋依旧,东柯杜甫草堂重修后再遭废弃?想到后人读杜诗时有“唐室只今无寸土,草堂终古属先生”的称颂,对东柯草堂的命运不免神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4  三月和煦的阳光,何以消融一千年前笼罩在诗圣身上的大雪?       寓秦期间,杜甫曾有意长居东柯谷,但没能遂愿,美丽的秦州最终没能留住诗圣。
       天地为愁,草木凄悲,他不得不远赴同谷。
       天水关在天水城西南四十五公里处,现为秦州区天水镇辖地。据专家考证和推测,天水关的关口城防应该建在现在的铁堂峡口,因为只有这里的山势才能占据来往的要冲。
       冬天的铁堂峡,草木稀疏,杳无人迹,山寒水瘦。猎猎西风穿峡而过,漫天飞雪让人遍体生寒。
      “山风吹游子,漂渺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经摩穹苍蟠,石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杜甫从秦州城披星戴月启程,再没有回头。他怀着对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麦积山石窟等的依依不舍之情,心灰意冷地出发了。翻过空寂的西坡梁,一条狭窄的幽谷挡住了去路,树木森森,积雪皑皑,这就是铁堂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要徒步穿越崎岖的山路,饥肠辘辘,体力透支,苦不堪言……
        杜甫在《铁堂峡》中把自己沉痛、忧郁的心情和盘托出。
        我探访铁堂峡的时间是2010年3月,和煦的暖阳照在身上让人醺醺欲醉,但我想到的是那年笼罩在诗圣身上的凛冽风雪。
  天水南部有许多峡谷,石家峡、峡门、峡口等等,除本乡本土的人熟稔外,大多泯然群山矣。只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铁堂峡,杜甫离开秦州(今天水)时写下的一首诗,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2: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5  栗亭虽富庶,然而却非诗圣之家       杜甫一家至同谷后,在城南飞龙峡口凤凰台结庐寓居月余,此时已是隆冬季节。
      作为自己的故乡,我深知陇南的冬天阴冷潮湿,会给诗圣带来身心上怎样的不适。要知道夫子已经四十八岁,长期的营养不良,冬天会更加难熬。
       杜甫在同谷,住了一个月左右,衣食问题并未得解决。但他对同谷仍有好感,和发秦州时的心情不同。从诗人留于后世的《同谷七歌》等诗句来看,杜甫在同谷的遭遇更加凄惨,在经历了“短衣衫雪,岁拾橡栗”的饥寒后,“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十二月初一从同谷再次出发(《发同谷》),举家慕名前往想象中“充肠多薯芋,崖蜜亦易求”(《发秦州》)的同谷县栗亭,今属徽县栗川乡辖地。
       栗亭河纵贯南北,两岸地势平坦,良田广布,史称此地“山出珍果野蜜、地产薯芋稻粱”,为陇右不可多得的富庶地域。杜甫在寓秦期间把此地想象为“虽伤旅途远,庶遂平生游”(《发秦州》)的一方乐土。
       2012年8月,记者曾途经栗川乡,这里浓碧的山水风光又一次让我在乐境中去怀想诗圣的哀伤。
       距同谷不过一日行程,杜甫一家由同谷东行,经店村、横川一线而至栗亭镇。从史料记载、文化传说以及现存杜公村、杜公祠碑、杜公小学、杜公井、杜甫钓台等证据来看,杜甫当年曾在栗亭杜公村一带寓居过。
       杜公村位置在今徽县城西40里的栗川乡杜公行政村,徽县—成县间公路穿村而过。杜甫钓台位于杜公村南山雌牛湾、木皮岭下的元观峡内。元观峡为洛河之红川河段自西向东流经栗川南山与栗川河交汇处的一段河谷。
       沿峡西上4华里之处,峡谷幽深狭窄,在数块巨石间形成一泓深潭,名 “黑鸟潭”。其一石依山傍潭,石面平坦如席,上有一处似人臀部的印迹和一只脚窝印迹,传说杜甫当年曾坐钓于此。后人志其事,在河东岸石崖上凿刻 “宛在中央,少陵钓台”八个楷书大字,其中“宛在中央” 四字自右至左横排,“少陵钓台”四字自上而下纵排。八字整体上呈“丁”字形排列,摩崖年代因无史载,至今无法考证。
       可惜杜少陵不是严子陵,栗亭虽然富庶,然而作为流寓者的杜甫一家,纵使薯芋遍地,总不容他信手拈来。
       杜甫一家于是紧接着“南登越木皮岭”(又名木兰花掌),过白沙渡(在今大河乡小河铁厂附近),再翻越青泥岭至水会渡(今虞关乡老虞关渡附近,此一线唐时为入蜀必经之官道,青泥道的一段)渡过嘉陵江,沿嘉陵江东岸南下,于十二月底抵达成都浣花溪,结束了他的陇右之行。
       在流寓秦州和陇南时,诗圣和处在战乱时的流民不免饥寒,处江湖之远忧其民,对现实和过去做出深入的思考,从而使自己的诗篇强烈绽放出夺目的光华。
       正如苏东坡说:“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历辄作一诗,数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高天佑先生说:“其诗如画,足可绘制长卷。许多写山水风物的诗篇,皆以其画工之笔,写造物之奇,泣鬼神之情,做惊人之语。”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审美价值。正是陇南清丽幽美奇崛伟岸的山川风物,成就了诗人幽远奇幻的诗魂;也正是诗人艰辛的流亡生活和人生感受,造就了诗圣沉郁顿挫的风格;诗圣以其饱蘸血泪的生花妙笔,为陇右的山水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和灵魂,天水、陇南的山川形胜,因诗圣的生花妙笔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6 16: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泉山人 发表于 2013-1-26 12:19
5  栗亭虽富庶,然而却非诗圣之家       杜甫一家至同谷后,在城南飞龙峡口凤凰台结庐寓居月余,此时已是 ...

       12年端午节走了陇关古道,当然和记者先生坐车走的张陇公路不同,其实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体味先辈行走的感觉。那些青草漫山马群驰骋的群山之间淹没的历史。
       13年希望我有时间把杜甫出甘入川的路走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2 1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呀,认真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