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3|回复: 2

武山滩歌:摩崖石刻揭秘陇右生态之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1 1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9-11 13:53 编辑

1.jpg

                                   如今山上只有灌木丛了
2.jpg

                                    杨建全抄写的石刻碑文
  数百年来,一个神秘故事在武山滩歌镇流传,传说镇外的一个山崖上有两扇石门,谁能解开秘密,打开门,就会跑出一匹金骡驹……
  如今秘密已经真相大白,石门中并没有跑出金骡驹,却解开了另外一个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2: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9-11 13:41 编辑

古镇传说
3.jpg

                                      悬崖上的石刻
  10月10日清早,细雨飞舞,我们出武山县城,沿着蜿蜒的贺岷公路,赶往滩歌古镇,寻找那个传说中让人心动的金骡驹的故事。
  滩歌镇在天水的西南角上,镇子依山而临河,居高而俯下,小镇正沉浸在清晨的绵绵细雨中,路上看不见几个人,安静极了,隐隐能听见若有若无的雨滴声。
  我们在镇上的滩歌中学内,找到了杨建全老师,他是最早动手破解“金骡驹”秘密的人之一。杨建全执着而健谈,熟知滩歌镇风土人情。滩歌在藏语中是踏歌而舞的意思,自唐中期到明之前的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吐蕃族枭波部落的游牧之地。那个来自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沿着滩歌镇边的白马峪河谷繁衍生息,给滩歌文化留下了许多有游牧民族文化的因子。
  “或许那个金骡驹的民间传说,就和这段历史有关联。”我想。
  金骡驹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滩歌镇南面的大山中,有个叫石碑湾的地方,那里的一处悬崖上,有块石壁远远看上去如同两扇紧闭的大门。路过石碑湾的人都能在距离地面三四米高的石壁上看到两扇大门的痕迹。数百年来,这块像门一样的石壁,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遐想,并由此演绎出一个民间传说。辈辈口口相传的故事说,这块石壁本来是两扇大门,因为里面有一匹金骡驹,所以被神仙锁在了里面。乡亲们还说,神仙封门后,又在石壁上写下了一个秘密,留下话说,谁能破解这个秘密,大门就会自动打开,金骡驹就会跑出来。
  民间传说,自然不能当真。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个民间传说究竟掩盖了什么呢?
  我们边说边走,很快就进山了。石碑湾距离滩歌镇大约15公里,杨建全老师为解开石壁上的秘密曾多次来过这里。山里的气温低,雨滴也变成了飞舞的雪花。山腰的灌木丛,山顶的小松树,河边的石头都笼上了薄薄的一层白雪,火红的秋叶不时从白雪缝隙中探出头,风景美极了,似乎是某个国画大师留下的泼墨山水。
  采访车过董家坪、漆家庄两个村子后拐进了一个大弯,这就是传说中的石碑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2: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泉山人 于 2012-9-11 12:32 编辑

石碑湾的小庙
1.jpg



2.jpg


                           红旗绿树白雪成为石碑湾难得的风景
  石碑湾在乡亲们口中还有个名字叫圈子阖,意思是说这里地处两山相交,地形非常封闭,如同一个圈子。这是一段倒“S”形的山路,路在悬崖和小河之间,看得出来,如果不是现代化的施工手段,这里是不会有路的。
  在倒“S”的拐弯处,杨建全老师指着石壁上一个类似横着的“日”字形状的痕迹说,那就是传说中的石门了。站在路边我们只能看个大概,果然有些像门。
  这真是两扇门吗?不知道打开这扇“门”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金骡驹”的故事,杨建全早已听说过无数次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实在忍不住了,决定到石碑湾探个究竟。那次,他准备得非常充分,专门从学校借了一架木梯,带了绳索、照相机等物,和几个乡亲开着三马子来到这里探秘。当他沿着木梯,爬到“门”边,搬开树枝,扫开尘土,他发现这是一块平坦的石壁,石壁上刻着不少字。
  一瞬间,他惊呆了。这真是神仙留下的打开石门的钥匙吗?传说了数百年的金骡驹的故事,真的存在?杨建全顾不上多想,拿出本子、笔,仔细将石壁上的文字抄录了下来。
  “石刻距地面约3米,纵长225厘米,横宽162厘米,楷书左行,共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皆20字。”杨建全说。这块石刻是按照宋版书的样子镌刻的,好像是一本翻开的书一样,远远看上去可不就像两扇门,石门扇的来历就由此而起。
  “石门”的秘密解开了,金骡驹的故事自然也是乡亲们为保护摩崖石刻而演绎出来的神话,反映了滩歌镇人的文化心理到物质的浸染,在当地人心目中,金骡驹和石碑就是财富与文化的象征。
  然而,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这些字是什么人刻的,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值得人们爬到半壁上进行镌刻。
  “这块石刻的开头就说,政和八年……”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政和八年也就是1118年。无疑这是一处宋代的摩崖石刻。宋代这里归属熙河路之巩州(陇西)管辖,也是同西夏国、吐蕃部族对峙的前哨。
  那么,这块摩崖石刻会不会是某次重大战役结束后留下的。仔细研读碑文后,人们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砍伐林木的石刻。碑文记述说,政和八年,宋徽宗下诏汴京重修被火烧毁的宣德楼、集英殿。修建大殿没有木料,皇帝在政和八年八月下诏书给熙河路之巩州(陇西),命令他们伐木。从碑文上看,知州、县令、镇寨官非常重视,最后选定了沿河的青竹坪为伐木地点。这次伐木从农历九月初二开始,到十二月二十一结束,共109天,计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本(棵)。
  生态巨变
  这块石刻无疑是非常珍贵的。西北师大的漆子扬老师是滩歌镇人,也是最早研究这块石刻的学者之一,他曾在一篇研究文章中写道:清代朴学大师钱大昕曾在《金石文跋尾》(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中对我省著名学者邢澍感叹说“甘肃少宋刻”。实际上,甘肃保存着不少的宋代石刻,只不过当时并没有被人们发现。钱大昕发出这句感叹后的两百余年来,甘肃的永登、成县陆续新发现了一些宋代石刻,也算是弥补了前代大师的遗憾。
  此时,雨依旧很大,雨滴打在伞上嘭嘭直响。我们从石壁上收回了视野,山间大部分地方长着低矮的灌木,偶尔能在路边上看到碗口粗的大松树。这些情形,我们很难和石刻中记载的这里长满“巨木”的情形相联系起来,近千年间的生态变化由此可见。
  汴京修建宣德楼、集英殿为何非要从千里之外的天水武山伐木呢?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在六千年前,今天的河南开封一带,生态植被非常好,生活着不少的部族,随着人口的增多,树木逐渐地被砍伐使用了。
  古人伐木基本上是沿河砍伐,然后编成木筏往下游输送。到了汉唐时期,随着长安洛阳两京的开发,这里的大木也被砍伐一空了。平定安史之乱时,又将终南山的树木砍伐。宋初,人们只能沿渭水流域继续向上游砍伐,经过百余年的大肆采伐,从今宝鸡到天水的河边的原始森林带也差不多砍光了。宋徽宗要修宫殿,只能继续沿渭河支流山丹河而上寻找林木,结果就选中了距离汴京千里之外的威远镇青竹坪采伐。
  这块石刻成为宋人砍伐陇上林木的见证。在这之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出陇右。”他说的是盛唐的陇右。不断的砍伐,谁想到,到了清末“陇中苦,甲天下”。这里要说的是,到民国年间,渭河沿河的林木基本砍光了,人们只好到洮河流域砍伐,在甘南境内设了不少林业采伐点。
  谁能想到,这块摩崖石刻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
  我们离开时,杨建全说,碑文上有5个字完全脱落不能识读,金骡驹也就一直没有现身,故事也依旧在乡亲们中间口口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

© 红茶馆论坛( 粤ICP备13007197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壹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